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参道的根本是修习戒定慧三学。
简单讲呢:戒,就像一个老师,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到达彼岸,你按照戒就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那你修行起来就会少很多魔障;定,你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戒守的很好,可是你始终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那你也难以进入境界,所以定,是在戒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没有戒,不可能生定。戒,可以让定更为清净,但定不能仅仅依靠戒,它需要不断的熏习和持守;还有慧,咱们修行人说的慧,可不是一般凡俗的聪明,它指的是有正确的知见。修行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以邪为正,以正为邪,就容易走到误区,就会走很多弯路。一些修行人看到邪师说法就信以为真,不能分辨真伪,导致最后着魔,都是知见不正确导致的,也就是没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们作为在家居士,一定要做到持戒清净。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好好摄持住,心不要散乱,就有利于定心的稳定。也有一些老居士,不但受了五戒,也受过在家菩萨戒,那就要在持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持好在家菩萨戒。
持戒清净,就容易使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是修禅定的根本保证。修禅定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三业清净。戒与定互相促进,修行的速度会加快,修行的效果更明显。所以第一条呢,在家修行要做到持戒清净。
这里所说的持戒清净,是根据在家居士的要求而言。七众弟子,每一众都有自己的戒律。每一众将自己应守的戒律守住了,都是持戒清净。要做到持戒清净,就必须学习戒律。五戒是些什么内容,在家菩萨戒是些什么内容,要请这方面的书来学习。学习了戒律,才懂得怎么样持戒
持戒当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四根本戒。杀、盗、淫、妄,这四条戒最难守。在家居士的四根本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第一条守好了,其他几条就容易守住。
第一条不杀生,作为一个修行人,不杀生也包括不吃荤腥。杀生往往是由于贪口欲,这张嘴贪恋美味佳肴。想吃山珍海味,吃一切动物的肉,来补养自己这个臭皮囊。大家想想看:我肉众生肉,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吃了众生肉,来补养自己的身体,这实际上是背道而驰。伤生害命,绝对是一件缺德破戒的事。《三世因果经》上说: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身。古德偈颂说: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
所以首先要把这一条戒持好,然后就不至于因为好吃而引起偷盗;不至于因为身体营养过剩,没有地方消耗,而犯邪淫戒;犯了戒,又会找种种借口打妄语。这几条戒,只要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可能有连锁反应,引起其他三条根本戒难以守持。
持戒清净,以保持四根本戒的清净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把应该守持的遮戒守持清净。持戒清净,能够保证身口七支清净。身口,就是身体的不杀、不盗、不淫,和口的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能够守持好四根本戒,身口七支就能清净。
第二个根本要求,就是要保持意业清净。意业如何才能清净呢?就是通过持戒的力量,逐步地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淡化一点,意业就清净一点。
作为凡夫众生,想要得到意业的彻底清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成佛了,断尽一切烦恼,意业才能彻底清净。修行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就要想方设法做到什么程度,不断地要求自己,检查自己。一事当前,检查自己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有没有痴心。贪嗔痴三毒往往和三受联系在一起。所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对于顺的境界、好的境界起贪心,对于不好的境界、逆的境界就起嗔心,对于不好不坏的中庸境界起愚痴心。面对种种环境,要时时提醒自己,以智慧观照,一切有为有漏之法,都是苦、空、无常、无我,没有值得我们贪恋的地方。
第三点要求,就是要读诵大乘经典。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乘经典都读完,因为没有那个条件。
但学佛人必须要读的经书有以下几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抽象和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糟糕了;《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开智慧的楞严’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妙法莲华经》,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佛讲此经之前,有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是大根器的人。;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9.《长阿含经》,这部经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涉及的细节较多。有时间是应该看一看的;
10.《地藏菩萨本愿经》;
修行的路很长,修行所经历的境界很复杂,这些经典都是大乘了义经典,是我们修行做人的指路明灯。在没有善知识的情况下,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向大乘经典求教,只有直接向佛求教。读诵大乘经典,就是直接与佛陀、与诸大菩萨进行沟通。
第四点要求,就是一定要有相互帮助的善知识、善友。善知识和善友实际上是一回事。在佛经上,是把所有能够给修行人提供善法、提供善言、提供善方便的人,都叫做善知识。善知识的话,有益于身心的净化,有益于修行的进步,有益于在修行中相互沟通、相互警策、相互帮助。比如我们直播的这个闻思修佛学平台,就是很好的善知识,在这也感恩那些为弘扬佛法、救度众生而默默付出的师父们、师兄们,你们辛苦了!
这四点,是在家居士修行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然后,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工作中,广行众善,助人为乐,要尽到自己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尽职尽责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人伦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要把尽到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当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学佛的人,修行的人,千万不能逃避责任,逃避责任就等于退失菩提心。在家庭中就有家庭的责任,在社会中就有社会的责任,你那一份责任不去做,叫谁去做呢?你推给别人,等于是在增加别人的困难,给社会制造麻烦,给家庭制造麻烦。
给社会和家庭制造麻烦,实际上也是一种罪过,也是一种犯戒。所以说,尽到人伦之本,尽到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不管是出家修行,还是在家修行,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都不可以逃避。
有一位女居士,她学佛以后,还是很苦恼。有一次就说:“我本来就是以前有烦恼,所以希望学佛能够断烦恼。但是好像我学佛以后,觉得烦恼更多了。”因为觉得学佛以后,好像儿子也不听话,丈夫也很反对,然后她就问怎么办?
师父问她:“那你每天怎么做的呢?”
“我每天都会早晚做功课,念《普门品》、《弥陀经》,每天还要念一万句佛号。”她就觉得家里人都不理解、不支持。
因为她学佛,所以她每一天都会要看那些VCD,这个电视机她用了,这个小孩子喜欢看电视也没得看,所以慢慢地儿子对她也有意见。本来以前小孩子早上上学,下午放学,都是她去接送,现在她要做功课,就全部推到她丈夫的身上去了。丈夫工作很忙,觉得也很苦恼,所以对她也反对。她自己觉得好像处处都有障碍,也很烦恼,也不知道怎么办。
师父问她:“那你每一天早晚做功课,还要念佛号,那你做功课是为了什么?”
她就说:“我宿世无量生有很多的业障,我通过诵经来忏悔。”
“那么你念佛是为了什么呢?”
“我是为了将来我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念佛。”也就是说为过去忏悔而诵经,为未来往生极乐世界而念佛。
师父问她:“你为过去忏悔,为未来念佛,那你有没有为现在做一些什么功课呢?”
她就哑口无言,不知道怎么回答。
事实上,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
作为在家的信众来说,首先应该是培养好子女,照料好家庭,让周围的人都能够生欢喜心,觉得你不单单是学一些表面的,好像修行的法门,而是整个的身心气质都改变了,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跟你在一起更欢喜、更开心。
这样的话,是应该为现在做的最好的功课。我们学好了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的法门,要知道,我们周围的人,我们的子女、丈夫、妻子,或者其他的一切人,应该我们都以“礼敬诸佛”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未来佛,能够真正地生佛平等,众生与诸佛平等,我们对他们都有这样礼敬的态度,恭敬的态度,这样的话,肯定我们不会起贡高我慢心,不会起分别心,不会去触恼他们。
这样才是真正地在实践“礼敬诸佛”。
午后的禅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还发出呼呼的鼾声。这时,老方丈推门走入禅堂。小和尚听见声响,微微睁眼瞟了一下,翻个身继续睡。首座和尚则目不斜视,打坐用功。“啪!”只见老和尚举起香板,重重打下去!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头。
首座和尚大为不解,忍不住询问:“师父,我在打坐,他在睡觉,为何您不打他,却来打我?”方丈不由分说,又是一大板子:“打的就是你!人家睡觉都在用功,你却坐在这里打妄想!”
当我们日复一日做着修行的功课时,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义?
是的,我们学了很多佛理,会念长长的经文,会持诵复杂的梵文咒语,会双盘打坐,长期素食……我们很辛苦地做到这些,得到别人的赞叹,于是认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们渐渐把这些“外相”当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这些“功课”,就是在精进,就又向着解脱近了一步。
殊不知,我们把修行变成了一种新的习气。一边念着佛号,一边和人争辩是非,一边念经打坐,一边妄想纷飞,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可遇到事情还是着急上火,半点亏也不肯吃,“本性毕露”。甚至还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训、数落别人。以为自己在“修行”,在“精进”,实质却徒有其表,内在没有任何改变。这种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真正的修行,是“历境验心”,是时刻保持醒觉。外在的形式或功课不重要,重要的是觉知每个起心动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骂都是清净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全然地、全新地投入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当下的修行之中。
心生,种种法生。妄想、执著越重,痛苦麻烦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乐自在就越多。愿即本心,内心所想就是发愿
我们心里的拧巴,正是我执的表现。我们内心的我执,如果不是经过种种境界去消融、破除,随着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
众生的“我执”根深蒂固,与一切起心动念、感受、情绪水乳交融,使善法也因此杂染,犹如美食杂毒。譬如“爱”,混合了我执就会有分别、有对立、有贪着,故带来痛苦甚至转变为仇恨,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破除我执、法执。但这极其微细,非般若智慧不能为,故须长久修持。
人的情绪是无常的,不必苦思答案,也不要执著。每一个触动我们的离别,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道理,更要策励自己珍惜时光、精进修行。内心有贪恋,舍不得、放不下,就是执著。如果不能超越这种恩爱、贪恋,就会被缚在轮回之中。
我们生命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都是因为缺乏愿力。要有耐心去等待合适的因缘,不是忽然一下子把道理甩给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己的德行,让家人对自己生起敬佩与信任。
想去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也不容易,但我们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能不在境界面前痛苦,未来才有可能帮助到别人。一切都从自己开始,否则看外境、他人,总会有许多问题,自己又无能为力,那到哪里都会很苦。
在生活小事中,多训练自己“待人着想”“换位思考”,话出口之前先缓一缓,慢慢培养慈悲心。对的、善的就要坚持,“宁与智者共苦,不与愚者同乐”。另一方面,内心勿怀激愤,坚持善的是为了改变恶的,对于有烦恼的人要发愿去帮助,出发点是善而不是恨。我们容易因为“己之是他之非”而产生对立情绪,是被嗔心主导,令善心也夹杂了恶念,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我们对自己观功念恩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自己的缺点;而对他人观过念怨的本领很强,能够覆蔽他人的优点,由此造成的状况就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改变的,都挺好,而别人则或多或少都有问题,再优秀的人也不过如此。要刻意、长期去训练和改变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过失,欣赏他人的长处,向内用功。
嫉妒别人并不能帮助自己得到想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越走越远。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着眼于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则人就会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内修自己的心,外修师法友环境。自己这一方面,要发大愿、严持戒律、广行善法;同时要与师法友团队结善缘、造重业、共业。生命的走向,是由业决定的。
学习佛法,不是要把自己身边的事情都用佛法去解释——这样往往会落入“心外求法”的误区,而是要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身语意才是对的。
修行归根到底是要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我保护而选择退避。自己力量不及之处,可以寻求僧团的力量帮助。学佛修行重在增长慈悲智慧、降伏烦恼习气,不要执著于神秘现象,多皈依、祈求、忆念三宝。
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悲智双运自在游行于轮回,与跟凡夫由于业力所缚而在轮回中的状态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