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5月9日爱尔眼科跌了10%基于现在的市场风格,有所感慨!
本文主医院医院外,医院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医院,实际上是更偏向消费属性的医疗机构类型。
一、什么叫白马,市场现在咋看白马
大家投资经常说稳健买白马,弹性找黑马,但所谓白马股票的特点是啥?我们以爱尔为例,看看白马公司的长期主义和现在市场的环境。
1、业绩稳健
如果没有特殊的外部环境干扰,白马自身经营极其稳健。从爱尔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曲线,已经找不到当年封刀门事件、白内障政策的长期影响。即使在疫情下,可能会出现几个季度波动,但一旦环境趋缓,白马也能把业绩弥补回来。
2、经营优秀
我们拆解一下爱尔的杜邦分析,清晰的展现了优秀企业如何达到20%以上ROE,1.8倍权益乘数、0.8的周转次数与15%的净利率共同造就了优异ROE。
3、波动较大背后的政策预期和市场环境
今年3月中旬的大跌,是一封信带来的血案,医院上市公司的港股海吉亚当日最大跌幅超过40%,医院政策预期的摇摆不定,关于这点不仅仅出现在医药行业,也出现在其他民营企业领域。这篇文章,我们不过多讨论。
而今天的下跌,有消息说是单月经营不好,但对于一家十年十倍的企业,市场态度已经变成担心一个月的经营变化了,但市场另一面则是短期主题性股票的近20家医药股涨停。所以,现在市场环境就是对长期主义的短视,不要与市场提什么长期稳定增长,市场就要只争朝夕的暴富。
二、医院持续成长的驱动力
上面是对爱尔这种长逻辑股票突然跌停的感慨,其实本来要写的内容是围绕下面这张图,医院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无论是超市、服装、食品等行业,还医院,我们见过很多连锁经营模式。分析下来,最好的投资时点就是快速开店阶段,这时候新开店就能提供足够增量。但在国内,中型门店大约-家就会铺满县级市场,从而接近饱和,而在新开店边际增量不足之时,企业的增长就会慢下来。
如何突破这种门店饱和度对连锁企业增长的限制,秘诀就在于同店增长,毕竟企业增长的模型就是门店增长×同店增长。但大部分生意,一旦门店成熟后,同店增长很难,毕竟覆盖的人群固定。只有通过产品升级来重新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行业就是更新换代产品、升级装修,而在连锁医疗领域就是新技术带来的产品升级。
我医院的发展历程,在采用新技术之后,都会带来一波收入的加速增长。已经成立超过15医院,在近两年疫情干扰之下,近几年还有15%以上的复合增速。
所以,医院领域,技术产品单一,会造成同层次患者饱和,高医院就医,从而无法持续吸引患者就诊。图中列出了白内障和屈光手术的技术升级,而在近视防控领域,也有OK镜、多点离焦镜、离焦软镜、低浓度阿托品等产品。只有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才吸引更多消费者。
那么我们在选择不医院,选择标准就是不断有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的细分行业。从这个角度看,眼科、齿科、美容,甚至肿瘤等领域都可以,齿科有隐形牙套、肿瘤不断有各种靶向药上市,而美容新产品更是五花八门。医院,可能就会出现整体技术升级比较慢,并且受到住院床位限制,从而成熟期后的增速较慢。
所以,产品技术升级是同店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产品升级医院医院。
三、医院是消费型医疗机构
众所周知,医院是纯粹的消费领域的医疗服务机构,而医院,大家一直认为是医院类型。那么我们看看眼科的收入结构特点,以港股朝聚眼科为例,以自费为主的消费眼科服务收入占比,已经从18年30%提升到21年超过50%,而毛利方面,毛利率更高的消费眼科,毛利占比已经超过60%。
消费眼科:包括屈光矫正、近视防控以及视光产品。
基础眼科:包括白内障、青光眼、斜视、眼底疾病、眼表疾病等。
治疗近视眼为主的消费眼科已经成为朝聚眼科的支柱型业务。细看消费眼科服务,近视治疗方面,不同技术的飞秒激光手术是主流,但ICL也快速增长。近视防控方面,OK镜增速很快。
综合来说,医院实际医保依赖度相对没有那么高,更偏消费的医疗服务类型。而近视需求还在增加,治疗技术还在提升,医院的增长也将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