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世界名画遨游之旅丨上十字架下十字架
TUhjnbcbe - 2025/1/25 7:11:00

麦子艺术课

——《世界名画遨游之旅》

本期主题:《上十字架》、《下十字架》

播出时间:每周六

老师简介:Lainey老师,基督徒,美国KeanUniversity研究生毕业,FineArtStudioEducation专业,主攻油画;辅修版画、雕塑、水彩以及金属设计。

亲爱的小朋友们,欢迎来到麦子的故事时间,我是Lainey姐姐~

今天的世界名画遨游之旅,我们要去了解一位巴洛克式艺术的代表人物——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PaulRubens,-06-28~-05-30),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使节,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大家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另外一位巴洛克式的画家吗?是的,就是宫娥图的作者委拉斯贵兹。

鲁本斯出生于德国锡根,在他的父亲去世后,12岁的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而宗教也成为鲁本斯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自画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在16世纪末动荡的几十年间,佛兰德斯画派整体转向无关痛痒和缺乏原创的手法主义,似乎是一个无法诞生大师的土壤。然而鲁本斯不仅在此接受画家基本技法训练,而且确立了对古典时代起源的人文主义信仰,并且贯穿其职业生涯,终生未衰。[1]

《海伦·芙尔曼和她的两个孩子》,

他的绘画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将文艺复兴艺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赞美人生欢乐,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鲁本斯终其一生在欧洲艺坛盛誉不衰,各种规格的委托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和他的家乡尼德兰南部纷至沓来。无尽的想象力、持续工作的动力和旺盛的高产量都堪称传奇。

鲁本斯在拉丁文学校VonRumoldusVerdonck学习,能阅读古希腊罗马书籍原著。也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懂得了上流社会礼仪习俗,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事,精通多种语言。

年开始在母亲的安排下学习绘画,先后从师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和多才多艺的画家阿达姆·凡·诺尔特,在他们的门下学习了4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不久又成为从罗马归来的维尼乌斯的弟子,使鲁本斯受益很大,这使年轻画家对意大利,特别是罗马充满美好的向往。

年结束学业,加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家。

年公爵派遣鲁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间完成名作《莱尔马公爵骑马像》[1],现存普拉多博物馆[2]。

在罗马,鲁本斯以不懈的热情研习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全盛期的绘画,特别是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1]。鉴于这两位大师的很多杰作都是湿壁画,故而这种经历是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堪称其画家修业的完美结束。

从小接受的贵族教育和意大利的外交经验积累,以及作为成熟艺术家的良好声誉,都使得鲁本斯在众多的外交场合显得游刃有余。后来又两次迁居到西班牙,同时又在英国和法国定居过,这些经历都在不断提高鲁本斯在欧洲画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随之而来的是全世界的画作订单。

他在这期间创作了他的两幅代表作,即为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创作的祭坛画《上十字架》(L’ErectiondelaCroix)和《下十字架》(LaDescentedeCroix),皆是表达了鲁本斯在英雄主义方面的人文情怀的思考,也由此奠定了他在比利时画家中的地位。

收藏于比利时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

在《上十字架》一画上,鲁本斯集中以冲突与运动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乎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显出救赎者的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已然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塑造自己的风格。

《上十字架》这幅作品似乎是画家对自己在意大利进修所得的总结。而《下十字架》一画则是他对自己的艺术个性的探索。

《下十字架》(TheDescentfromtheCross)描绘了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后,他的母亲玛利亚及门徒深夜将他从十字架上放下的情景。画面的构图呈倾斜线,在深暗的夜幕下,七八个门徒围在十字架周围,正用雪白的布将耶稣的尸体裹着从十字架上慢慢放下。布和尸体色彩极其耀眼醒目,仿佛有一股强光投射下来。左边穿大红衣袍的圣约翰正在梯子边接抱耶稣,另一边有悲哭的玛利亚和其他门徒。他们的脸被强光映照着,身体和衣裙却融在了四周的黑暗中。受难的耶稣一点也没有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体那种干瘪的样子,他显得粗壮、结实、比例匀称,可以看出意大利艺术对鲁本斯的极大影响。同时我们会发现,表现这种悲壮的题材原本就是尼德兰的传统,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不少大师画过这类题材,意大利则很少表现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类悲壮的主题。

小朋友们结合这几周的名画分享,从《最后的晚餐》到《上十字架》以及《下十字架》这几幅名画,是否对这段须知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呢?我们通过这些世界名画了解到,信仰给绘画创作带来的力量。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世界名画遨游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的聆听与陪伴,想要了解更多世界名画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名画遨游之旅丨上十字架下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