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护眼赵小刀慧眼赵小刀
■文|赵小刀
我是赵小刀,我是一名眼科医生。
视功能和调节力的报告,对于家长来说就像天书,这也是近视防控所有知识中最难懂的部分,其实并不只是家长感觉这些内容学起来很困难,对很多视光专业以外的从业人员来说,这部分知识也是比较陌生的。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啃一下这块硬骨头。
视功能检查常见指标
Worth4点
立体视
色觉
远距离隐斜视
近距离隐斜视
远水平融像BI/BO
近水平融像BI/BO
调节性集合/调节AC/A
负相对调节NRA
正相对调节PRA
调节滞后BCC
调节幅度AMP
调节灵敏度Flipper
视功能检查起来是有些麻烦的,很耗时,医院可能不会把这项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标红的这些指标,是比较常查的内容,通常标红的这些指标正常,视功能就是正常。
Worth4孔灯
Worth4孔灯是一种简易的筛查装置,将两眼看到的图像通过红绿镜片分离,正常眼睛看到的图像是上图的上半部分,如果孩子看到上图所示对应的下半部分,说明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
近反射三联动
眼睛在看近时,因为内直肌、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都是来自于动眼神经支配,所以眼睛内聚(集合)、正调节、瞳孔缩小会同步发生,这就是近反射三联动。调节和集合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联(AC/A),类似自行车的齿轮、链条和车轮,只是每个人的传动比不同。因为存在这种关联,我们讲调节的时候,就必须考虑集合,也就是眼位。
眼位调整的过程
眼睛在注视远处的物体时,双眼会平行向前看,但眼睛在不看东西时,其实并不是始终保持平行向前的,而是会在眼肌一定的生理性张力下(张力性集合),呆在某个初始静息眼位,或偏内一点,或偏外一点,我们用远距离隐斜视度来记录这个初始静息眼位,+2△代表内隐斜2个棱镜度,-3△代表外隐斜3个棱镜度。
当眼睛注视一个40cm的近处视标时,眼睛自然要内聚(集合)。眼球向内转动的过程,可以分为3段,第一段是条件反射,第二段是联动,第三段是查缺补漏。
第一段先是发生近感性集合,这是心理上对目标趋近的反应,类似一种条件反射性的集合。
第二段是调节性集合,看40cm距离需要2.5D的调节量,这2.5D调节所联动的集合,就是调节性集合,可以用AC/A所需调节力来计量。此时眼睛所处的位置,并不一定正对视标,视线与视标之间的差值,就是近距离隐斜视度。
此时,经历了上述集合之后,眼睛还没有正对视标,还需要再进行第三段--融像性聚散,让眼睛最终对正视标,产生双眼共同视。这个融像性聚散的量,就是不改变调节,不与调节联动的集合或者散开的能力。如果此时视线在视标外侧,就需要正融像性集合,而如果此时视线在视标内侧,就需要负融像性散开,最终使得视线可以对正视标。其实这个融像性聚散就是眼睛对眼位的一种容错,就是把前两段自然集合没对正的那点差距给它找齐了,这个容错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储备,一般要大于近距离隐斜视度的2倍。当然,每个眼睛的容错能力是不同的,记录融像性聚散的指标正常值如下表所示,因为分为远、近两种情况,所以融像性聚散需要远、近分别检查和记录。
聚散度
融像性聚散:不改变调节的情况下,能产生多大的聚散度。
BO:评价眼睛融像性内聚的能力
BI:评价眼睛融像性散开的能力
外隐斜量至少应有其两倍或以上的正融像性集合储备
内隐斜量至少应有其两倍或以上的负融像性散开储备
眼位相关检查
Worth4点:4点
立体视
远距离/近距离隐斜视度
AC/A
融像性聚散度正常值
BI/BO就是不改变调节的情况下,能产生多少融像性聚散。
调节力检查
理解了集合和调节的关系之后,我们再回头看看调节力的指标:
AMP和PRA
这两项是调节力最直接的指标:
AMP(调节幅度)是单眼分别测试,与眼位无关,检查的是每只眼睛的最大调节能力。
PRA(正相对调节)是双眼一起测试,是在固定的40cm距离,固定了调节性集合,看眼睛还能调动多少调节,这其实就是在模拟孩子自然阅读状态下一种比较真实的状态。
PRA过低除了调节力量比较弱,还有可能是集合过强,存在近距离内隐斜,眼睛不敢再调动更多的调节,否则会加剧集合,超过负融像性散开的能力时,就会打破融像了。但只要PRA低,不管是调节力量弱还是集合过强,都是近视发展的不利因素。
调节滞后BCC
BCC是看近时的调节滞后的量=应发生调节-实际发生调节。
BCC如果+0.75D应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