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双腿走不了路,和肝病有关
TUhjnbcbe - 2020/12/28 19:10:00
局部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少部分肝病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双下肢越来越没有力气,最后截瘫了,诊断肝性脊髓病,这锅肝病到底背不背呢?

肝性脊髓病(Hepaticmyelopathy,HM)是由长期肝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运动受累、痉挛性截瘫为特征表现,一般无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多不受累。多见于施行门-体分流术后、有自发性门体分流形成及部分胃切除术后肝硬化患者。

研究发现肝性脊髓病可能有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性物质增多机制和营养物质缺乏机制。

*性物质增多机制

门-体分流使肠道吸收的有*物质未经肝脏处理而直接进入体循环,以及肝功能不全使得肝脏对*物代谢物质灭活作用减低,造成这些*性物质聚集,主要为血氨,其次为尿素、硫醇等含氮分解物,有*物质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通过其自身的*性以及干扰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而产生对脊髓的损伤。

但有时血氨水平与临床表现并不平行,且部分患者单纯降血氨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有人提出

营养物质缺乏机制

门-体分流使体内对脊髓有营养作用的物质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吸收及利用障碍,影响神经细胞能量供应,导致脊髓脱髓鞘改变。

比如维生素B1缺乏致会引起髓鞘变性,维生素B6缺乏使神经髓鞘蛋白合成发生障碍,从而脱髓鞘。维生素B12缺乏也会导致脊髓慢性变性、脱髓鞘改变。

总之,神经*性物质增多与营养物质缺乏均可使脊髓侧索产生变性和脱髓鞘病变,最终引发肝性脊髓病。

另外还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机制及免疫损伤机制。

出现肝性脊髓病后从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等各个方面的均有不同表现

1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肌力减退,肌力Ⅲ~Ⅳ级,肌张力增高,主要是双下肢痉挛强直,呈剪刀或痉挛步态,逐渐发展成双下肢痉挛性瘫痪。

反射异常:腱反射亢进,常有阵挛,病理反射多阳性。

感觉正常:深、浅感觉一般正常。

括约肌功能正常:一般无大、小便失禁。

2影像学表现

头、脊髓MRI检查可完全正常,也可以表现为头部似肝性脑病以苍白球为主的T1W1像高信号的特征性改变,部分患者颈、胸髓可变细,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3脊髓病理变化

颈段以下脊髓侧索脱髓鞘病变,由颈膨大向尾端逐渐加重,以胸、腰段明显。伴神经轴索的变性、脱失及神经纤维的明显减少,而代以神经胶质细胞充填。

4其他相关检查

MEP(运动诱发电位)能够在肝性脊髓病还没有临床症状的时候,发现皮质脊髓路径的损伤,可以给肝性脊髓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SEP(体感诱发电位)可见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延长。

肌电图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

脑电图可有轻中度弥散性异常。

在急慢性肝病患者中,伴反复发作的肝性脑病,存在门-体静脉的分流(手术或自分流),以双下肢为主的缓慢进行性截瘫,双下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阳性,一般无肌萎缩、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脑脊液正常,肌电图呈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大脑基底或脊髓内MRI可有异常高信号。排除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炎、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诊断本病。

治疗

主要是针对原发肝病的干预。而肝性脊髓病对降血氨治疗多效果不明显,如限制蛋白的摄入量,口服利福昔明、乳果糖以减少肠道*物的吸收,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等。

此外,大剂量维生素B族及甲钴胺、维生素C、辅酶A、ATP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肝移植

早期诊断并及时肝移植可以阻止病程进展,大部分患者在肝移植术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般认为在反复出现肝性脑病10个月内能进行肝脏移植术,可以明显减轻肝性脊髓病症状。

但是,当病情形成不可逆损伤尤其进展为轴突的变性时,则治疗效果较差。

对于肝病患者,特别是反复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走不了路,排除骨科、神经内科等其他疾病,真的应该多想想是不是肝病脊髓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腿走不了路,和肝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