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管理者是舵手,那么企业的竞争策略就如同航行的方向一般。方向对了,顺风顺水。方向错了,不免船毁人亡。航行的方向自然是由船的舵手来掌控。那么我们今天来谈谈企业的管理者如何选择“航行方向”,也就是企业的竞争策略。
关于竞争策略,业内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论,其中最为通用的是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基本竞争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和集中化战略。
简单来说就是企业需要在“低成本”、“独特性”、和“集中度”中三选一从而取得相对的竞争优势。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这三种战略之一或者其变体。但其他的理论,如现代的市场营销理论中的若干定义也自有其道理,在这里我们不做赘述,具体的分类我们放到最后作为参考。
在传统的竞争策略选择中,往往企业符合了某一种策略中的一些内部和外部条件就可以考虑实施。
如成本领先战略就要求企业的外部条件满足:所处行业的产品基本上同质化、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方式较少、消费者具有强大的降价谈判能力等,内部条件则要满足:具备持续的资本投资、一定的生产加工工艺、低成本的分销系统等。
这种条件要求虽然合理,但较为机械化。作为“舵手”,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策略的时候不仅要参考这些理论,还要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引入博弈论中的一些理论,使得管理者可以在策略选择的过程中有一个动态的判断。
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论,英文名叫Game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理论”。总的来说是研究相关对局和策略的学科,在策略的选择中,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形势从而选择最佳策略。
博弈论中的“占优策略”
博弈论涵盖了许多社会现象,而其中的专业术语“占优策略”则很好的概括了企业在选择策略时的场景。每一个市场中的企业都会有不止一个竞争策略可供选择,在这些策略中,如果有一个策略是与其他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策略无关的最优选择,那么这个策略就是占优策略。反之其他策略则被称之为劣势策略。
我们先以一个经典的广告博弈的损益矩阵来说明这个理论,假设两家厂商A和B都要决定是否做广告,可能性和相应的利润被总结在下面的矩阵里:
图:损益矩阵
这里的数字代表了厂商A和B在做出选择之后的收益,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厂商B选择做广告,无论厂商A做出何种选择,它的收益相对都是最好的。厂商A也同样,无论厂商B做出何种选择,做广告都是最佳选择。
或许在现实案例中我们不太可能如此精确的计算出每个选择之后的收益,但我们可以根据占优策略的原理,合理推断出我们选择竞争策略之后可能面对的情况。
我们以商用车中的卡车为例来做一个分析。
假设两个规模相似的卡车组装厂面临着是否将降低成本变为主打策略的选择,厂商A在选择该策略后,厂商B如果不选择该策略,则厂商A在市场中将占优势,假设厂商B同样选择降低成本,则两家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个推论对厂商B也是同样,那么综合下来,对两家工厂来说,降低成本就是最佳选择。
不过现实往往不是单选题,管理者面临的通常不是“是否应该执行单一战略”的问题,而是在多种策略中做出选择,这时候应该做一个较为综合的对比。
现在我们代入厂商A的视角,看在“低成本战略”和“产品差异化战略”中应该做哪种取舍。
如果选择“低成本”战略,那么厂商A往往会面临上面分析中的问题,即采用该策略后对于其他厂商的最优选择也是降低成本。如果厂商A背后有强大的资本整合市场,成为一方霸主,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低成本确实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没有工艺、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前提,降低成本对于厂商A来说就是必须“一条道走到黑”。
如果采用“产品差异化战略”,在厂商A有能力开发独特产品且产品存在一定壁垒的情况下,差异化就是最优战略。如果新产品开发的门槛不是很高,那么最终的选择可能与成本战略相似,虽然暂时是最优策略,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行业内的玩家蜂拥而入。
因此,在考虑战略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能教条的分析企业的内外条件,而是应该综合考虑竞争对手和行业的动态。在文后,我们附上通用竞争策略的种类介绍供参考,希望各位“舵手”在今后的“掌舵生涯”中都能一帆风顺。
竞争策略的种类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企业竞争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和集中战略。基本上所有企业都是采用这三种策略中的一种来与市场中的其他对手相竞争。
成本领先策略
通俗点说就是低成本策略,是指企业通过有效降低成本,使全部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甚至是同行业中最低的成本,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根据这一原则,还可以细分出改进设计型、材料节约型、简化产品型、人工费用降低等多种成本领先策略。
差异化战略
指企业的产品与其他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的一种战略。这种区别可以体现在产品、服务、人事、形象上。像海底捞起家时采用的就是典型的“服务差异化战略”,即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同行。
集中化战略
指企业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地区或产品线的战略。一般这种战略瞄准的是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根据定义,集中化战略也能被细分为产品线、顾客、地区和低市场占有率集中化。
在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中,根据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一般分为四种角色:市场主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补缺者。
市场主导者
市场主导者顾名思义,是指在市场上拥有极高占有率的企业。一般来说,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它们会采取如下策略:
扩大市场需求量(开辟新用途,增加使用量等)
保持市场占有率(增加/收缩产品线,多元化经营等)
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挑战者
一般此类公司在市场中处于第二、第三的地位,为了挑战主导者,它们的策略一般是:
挑战者策略(挑战主导者、兼并同地位竞争者、兼并中小企业等)
进攻策略(产品正面竞争、覆盖薄弱环节等)
市场跟随者
与挑战者不同,此类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目前的地位,因此它们需要保持目前的客户并争取一定的新用户。采取的战略往往有:
紧密跟随(尽可能效仿主导者)
距离跟随(在主要方面模仿主导者,但保持一定的差异性)
选择跟随(并非盲目模仿,而是择优模仿)
市场补缺者
通常这类企业我们定义为大海中的“小船”,这类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立足于市场。而最好的方法是:
进入大市场的细分领域
专业化营销(针对某一类顾客或市场发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