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很好奇,不知道学心理的人一天都在干嘛。看到心理咨询或治疗就会想,“聊聊天就能治病,靠不靠谱呀?”“到底对我有没有用哇?”对心理咨询充满了好奇又不解。
为了增加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心理咨询到底是在干什么。
著名诗人席慕容在一段采访中这样描述蒋勋(台湾著名画家与诗人):“尤其我们做老师的,容易告诉别人,往哪儿走,什么方向,我们容易犯这个错误。他没有,他不犯这个错误,就是他不做一个指导者,他甚至不做一个引导者,可是他告诉你听,你有多少的可能。”
这无疑是对老师这个职业很高的评价了。
很多人以为心理咨询师和老师差不多,或者教导主任,废话个没完。
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往往并不会告诉你很多东西。不会告诉你有多少可能性。但是,我们会帮你,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可能”是一个很珍贵的词,与之对应的就是“你必须”,“你一定”。明明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未知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每一个硬币掷出去,都是一半一半的可能。为什么耳朵边仍然那么多的“你肯定不行”“你一定会输”“你不准”“你必须”呢?
而且最痛苦的是,往往耳边这些声音,都是我们自己发出的。
一个曾经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女孩,给我发消息说“姐姐,在生活中我的超我意识太强怎么调整,强到我神经紧绷”。
这个超我哪里来的呢?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超我代表“道德、规则”。是从父母和环境中内化而来的。而生活中的超我,就是那一句句的“必须”“应该”和“一定”。
可以想象,当这个女孩在生活中,分分秒秒都处于一种被评价,被要求的捆绑中时,她又怎么会放松的下来呢。
弗洛伊德曾经把人的人格结构划分为“超我”、“自我”和“本我”三部分。
超我代表的是规则、准则和社会道德等的一些要求;本我代表个体的欲望部分,代表那个随心所欲不受束缚的自己;自我位于超我和本我之间,是一种协调超我和本我的力量,也就是使自己的欲望以社会道德允许的形式得到满足的力量。
在咨询中,我们通常在做的就是,努力去协调个体身上这三部分人格间的关系。更具体的,就是努力去调动个体自我的力量,因为往往超我和本我占上风的原因都是由于自我的缺失或者自我没有机会得到发展。
所以帮助自我成长,帮助个体看到“自我”的可能性,是每一个心理咨询的核心目标。
做心理咨询,我们不会帮你去解决你的实际的问题,但是我们帮你在谈话中发现自我,发现你的可能性。我们会陪你一起,看到或清理掉那些阻碍可能性的种种壁障。
最后,但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协调的健康的人格。
医院24小时公益援助
-
应急小组随时出发,紧急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精神心理紧急事件。
医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