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南大脑科"↑免费订阅
“我修了三四十年的表,就因为帕金森这个病,已经好几年没修了。现在做了手术,我的手不抖了,能写字夹菜,修表也不成问题了!”坐在床边一笔一划写字的张大爷高兴地筹划着出院后的生活。能够重拾自己修表的老本行,对于被帕金森折磨多年的张大爷来说宛若“新生”。
突患帕金森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家住昆明市禄劝县的张大爷虽然已经65岁了,但是他却有一双巧手,能修理各种各样精细的手表。三四十年来,张大爷用修表的这一手艺维持着家里的生计,是家里的顶梁柱。然而,张大爷这种安稳的生活状态却在四年前被改变了。
张大爷讲述自己曾经以修表为生
平时身体健康的张大爷,突然莫名出现右侧肢体乏力、静止时不自主震颤的症状,并且影响到了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家人带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并进行了治疗。然而,张大爷的病情并没得到控制,反而更加严重了,右侧肢体开始僵硬、行走无力拖拽,并逐渐波及左侧肢体。
随后,在家人的陪同下,张医院,最终被确诊为“帕金森病”。起初,张大爷接受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还算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服药后要一到两个小时才起效,效果也只能维持三到四个小时,药效一过病情发作更严重了。现在的张大爷,别说修表的工作,就连正常的走路吃饭都成了问题。
生病后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家里人医院对于运动障碍类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大爷和家人又重燃了希望。
脑立体定向手术解围,摆脱帕金森禁锢
医院后,经过细致查体、分析病史,神经内科主任苗幸伟认为,张大爷帕金森病诊断明确,但是已过了药物治疗的“蜜月期”,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在联合神经外科主任熊铁农进行会诊后,张大爷的术前各项评估符合手术指征,与家属沟通后,决定对张大爷施行脑立体定向手术。
熊主任手术中
熊铁农主任介绍,帕金森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时候,可以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脑立体定向手术将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和脑立体定向技术,通过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CT或核磁影像与神经系统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联系、进行颅内靶点准确定位,准确标示靶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并将射频消融针准确送达脑深部特定的神经核团或传导通路,选择性毁损部分神经组织,改变神经系统的不正常生理过程,使神经递质和各系统重新建立平衡,达到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术后医生查房
术后,张大爷的肢体僵硬无力的症状基本消失,手不抖了,走路也有力气了。“以前吃饭都成问题,夹菜也夹不了,都要别人喂我,现在你看我的手不抖了,做什么都没问题了,出院回家后我又能重新修表了!”多年行动障碍的张大爷,在手术后又重新找回了自信。
术后手不抖了
行走恢复自由
术后能完成写字夹菜等精细动作
“看了这么多年病,我都没信心了,苗主任对我说,治不好我的病决不罢休!现在我的病好了,我真的特别感谢苗主任和熊主任,谢谢他们!”一直念医院的张大爷,在出院之前送上了锦旗,以表达自己由衷的感谢之情。
出院前为医生送上锦旗
专家简介
苗幸伟
副主任医师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云南省神经精神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在白求恩医科医院进修深造曾中国医院进修深造曾在首都医院进修深造擅长:帕金森、原发性震颤、三叉(舌咽)神经痛、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肌张力障碍、脊髓空洞、脑血管畸形、烟雾病;各种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各种脑炎急、慢性期;脑瘫、脑发育不全。
熊铁农
副主任医师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近30年临床经验于成医院、医院率先开展立体定向技术擅长:帕金森、原发性震颤、运动障碍疾病、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