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周围血管病的中医辨证
TUhjnbcbe - 2021/5/8 19:59:00

(一)疼痛

1.气滞血瘀而痛

气质导致血瘀,瘀血又可反阻气机,二者互为因果。疼痛可呈进行性加重,常伴胸胁胀闷,时作时止,时轻时重,与情志活动有关。临床上可见于胸腹壁静脉炎、上肢血栓性静脉炎等。

2.寒凝致痛

寒主收引,寒邪侵及静脉则痹阻不通。其疼痛较重,遇冷则重,遇热则减。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故伴见患部发凉,皮色苍白、青紫。临床上多见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雷诺综合征等疾病。

3.热灼而痛

热为阳邪,热灼所致的疼痛较重,遇热痛甚,遇寒则减,患部灼热,皮色红或紫。临床上见于红斑肢痛症及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

4.湿滞致痛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湿热下注,其痛隐隐,常伴水肿,或有沉重感。多见于深静脉回流障碍及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回流障碍等疾病。

5.气虚致痛

气虚血少,脉道不充,则四肢失濡养而发凉疼痛,同时伴头晕、肌肤不润、甲厚肌萎,汗毛稀少。多见于动脉狭窄、动脉闭塞性疾病久者。

6.阴虚阳亢致痛

肝阳上亢,阴液亏于下,濡养不足则肢体发凉、麻木或疼痛。临床上多见于大动脉(胸、主动脉)炎及动脉硬化伴中风者。

(二)麻木

麻木为肌肤不仁、反应迟钝。其多为虚为瘀而致麻木,虚者乃气血虚少,肌肤失养,瘀者乃血瘀气滞,气血不畅,肌肤失养。临床上多见于慢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三)肿胀

肢体肿胀为津液水湿运化输布障碍所致。人体水湿赖于肺气通调、脾气转输、肾气开阖、三角决渎守职、膀胱气化而成。若肺、脾、肾有病可发为水肿,其中尤以脾病为主,脾主运化水湿,为制水之脏。局部水肿的病机是气滞血瘀,肢体水肿相当一部分为湿热所致。

(四)皮色改变

正常肢体肤色为淡红色。若置之于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可呈深红或青紫色,也属正常。如常温下患肢皮色苍白则提示血不荣肤,属血瘀有寒,临床上多见于动脉狭窄、闭塞及痉挛性改变。如皮色发红,多为热邪燔灼肌肤而致,临床上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坏疽期可见皮色发红。如果伴皮温升高,则多见于红斑肢痛症及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如皮色紫红或青紫则提示血瘀证。如压之褪色者为血瘀脉里,在临床上多见于血管瘤;压之不褪色者为瘀在脉外,如过敏性紫癜及进行性色素沉着等;皮色黑者多为死肌之色,常见于动脉闭塞干性坏疽期。

(五)皮温改变

皮肤常温乃正常血运濡养之象。皮温减低者属气虚阳气不足或寒凝气血瘀滞。临床上多见于动脉栓塞、狭窄、闭塞等病。皮温升高者属热邪为患,亦可为湿热下注,或阴虚生热。临床上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深、浅静脉炎,以及慢性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坏疽期。

(六)坏疽溃疡

坏疽或溃疡是周围血管疾病的表现之一,其坏溃出若肉色不鲜,脓水恶臭,疼痛剧烈,夜间尤甚,多为热*伤络。临床上多见于动脉供血障碍性疾病如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若坏溃处污浊不清,脓出多且伴臭味、易出血,病可见筋脉怒张者,多为湿热瘀滞,临床多见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若坏溃日久则多属虚证,如创面如菜花或火山口状提示癌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围血管病的中医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