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主要是指除心脏及颅内血管以外的所有血管,包括颈/椎/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内脏动脉、四肢动脉等。年5月24~25日,在西安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血栓论坛暨第十四届长安血管论坛上,来自西安医院周围血管科的张波医师就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管理这一话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
1、对疾病本身的评估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前评估的目的为寻找不利因素并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疾病本身即要解决的问题。评估手段有超声、ABI、CTA、MRA等,超声检查是应用最普遍的评估手段,CTA作为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可较直观地显示疾病特征。
①首先探讨就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解决?
患者可能由于主观症状或客观问题前来就医:主观症状即症状导向,例如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客观问题即问题导向,例如患者查体发现肾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
②怎样解决问题?
在制定手术方案的过程中,术者方面主要考虑效果最大化,患者方面除要求效果最大化还需考虑费用最小化,医师需权衡多因素选取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
③期望达到的结果为何?
治疗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手术过程中存在风险。例如间歇性跛行,治疗后可出现症状消失、症状改善、症状持续甚至症状加重等多种可能性;又如肾动脉/颈动脉狭窄,手术可能狭窄解除,也可能狭窄解除但出现并发症甚至狭窄未解除。
2、对病史症状体征的评估
对病史症状体征的评估中不能仅仅考虑患者的就医原因,需重视其他病史症状体征的评估。全面系统的病史采集,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全面规范的体格检查,即使发现异常体征。
3、对辅助检查的评估
对辅助检查的评估中需重视常规筛查中的异常指标。异常指标提示存在潜在疾病,可能对手术存在不利影响或增加手术风险,甚至直接导致手术不能作为治疗手段(禁忌证)。患者入院后通常检查患者生化常规,如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水平等。其他常见辅助检查内容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CT/MR等。对异常的检查指标需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