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因素
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是9号染色体长臂基因突变所致。由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造成的扭转痉挛。特发性扭转痉挛病因不明,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遗传史。
2.疾病因素
症状性扭转痉挛见于累及基底核的各种疾病,如感染(脑炎后)、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allervorden-Spatz病)、代谢障碍(基底核钙化、大脑类脂质沉积)、肿瘤等。
3.中*因素
特别是CO及左旋多巴、酚噻嗪或丁酰苯类过量而导致扭转痉挛。
扭转痉挛主要是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和扭转,但这种动作形状又是奇异和多变的(又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起病缓慢,往往先起于一脚或双脚,有痉挛性跖屈。一旦四肢受累,近端肌肉重于远端肌肉,颈肌受侵出现痉挛性斜颈。躯干肌及脊旁肌的受累则引起全身的扭转或作螺旋形运动,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运动时或精神紧张时扭转痉挛加重,安静或睡眠中扭转动作消失。肌张力在扭转运动时增高,扭转运动停止后则转为正常或减低。病例严重者口齿不清,吞咽受限,智力减退。极少患者可因扭转发生关节脱位。大部分患者病情发展缓慢,可持续许多年,极少数病情不进展或自行缓解。有少数患者因严重的扭转痉挛造成关节软组织的纤维化和退行性变,使关节呈永久性挛缩畸形,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原发性扭转痉挛的转归差异较大,起病年龄和部位是影响预后的两个主要因素。起病年龄早(15岁以前)及自下肢起病者,大多不断进展,最后几乎都发展为全身型,预后不良,多在起病若干年后死亡,自行缓解甚少。成年期起病且症状自上肢开始者预后较好,不自主运动趋向于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或散发型的预后较隐性遗传型好,因为前者起病年龄晚且多自上肢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