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登快阁是黄庭坚的一首好诗,写他登高所
TUhjnbcbe - 2022/11/27 22:05:00

本文乃“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这首诗是*庭坚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年)为吉州太和县令时所作。据《清一统志·吉安府二》载,快阁“在太和县治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诗写登高所见清秋江山壮美的景色和诗人自甘寂寞的淡润情怀。

首联破题,点明登高的时间和地点。“痴儿”是诗人自称。语源于《晋书·傅咸传》:夏侯济与傅成的信上说:“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这里只截取了字面,和本来的意思无关。第二句是倒装句,“倚”的宾语是“快阁,”“东”、“西”两个方位词,写出登临者在阁上的徘徊瞻眺,喜不自胜。“晚睛”,点出登临的时间和天气。诗人办完了一天的公事,为了摆脱烦劳,便登上快阁观赏风景。正是傍晚睛朗的天气,他左右倚栏,向着阁外四面眺望。诗虽是叙事,但自称“痴儿”,便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登阁远眺,东观而又西望,便写出了对江山胜景的陶醉和热爱,达到了流连忘返的程度。

颌联二句承第二句,写倚阁所见所闻晚睛景色。第一句是仰望。登高一望,视野宽阔,在清秋季节,树叶飘落,只剩下光秃枯干的枝干;群山连绵,上面笼盖着无边的天宇,显得十分辽阔。第二句是俯视。澄江是双关语,在这里即是水名,又形容江水的清澈平静。明月静静地照在江面上,清澄的江水发出闪闪的白光,格外显得明朗。这两句是写景的名句,诗用白描手法写清秋的晚睛景色,十分逼真,而用字又十分洗练。描绘了一幅境界壮阔,意态闲远的水墨画,通过诗中描写的意境,可以想象到登临者当时的心怀。面对壮美江山,果然一身轻快,一天的人事忧劳烟消云散,诗人的心情顿然开朗了,此时他格外感到大自然的美丽可爱。

颈联写他独自登临时的寂窦心情。“朱弦已为佳人绝”。是在叹息世无知音,有一种怀才不遇的寥落之感,“朱弦”,是琴弦。“佳人”即美好的人,包括有道德、有才能或有美貌的人。这里是暗用伯牙弹琴的典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善弹琴,只有钟子期能理解他弹琴的意义,于是成了知音好友。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既然世无知音,自然就会落落寡合,而自己对一切也不能用嘉许的目光来看待。“青眼聊因美酒横”,这个“青眼”是阮籍的典故。《晋书·阮籍传》说他“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表示他的厌恶。只有他所爱重的人,才“乃见青眼”。

诗人的青眼不对人,只因美酒而“横”,“横”字形容目光斜视。可见,除了美酒之外,一切都看不入眼了。即便是“美酒”,也聊且一“横”,一种傲岸冷漠的态度跃然纸上。尾联写归隐之情,揭示主题。官场令人讨厌,江山又如此美好,于是产生了归隐的心情。“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当诗人对着澄江秋月的时候,想象着能驾一叶扁舟,乘风归去,横着长笛,发出婉转悠扬的笛声。“万里归船”,归到哪里?*庭坚是洪洲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太和到修水,不能说有万里之远。这个“归”,是归隐,是远离世俗污浊的*治,泛扁舟于江湖之。所以最后说与鸥鸟结为盟友,就是表示将永远寄迹于烟水之乡。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把七言歌行的手法运用到律诗中间,使气势流转。这种写法和诗人所表达的内容是相适应的,他那种飘然不受拘束的心情,表现在诗句中也洒脱得很。宋人“以文为诗”,在唐诗之外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象这首诗,不妨算是成功之作。其次,意境阔远,自然平易,在*庭坚的诗中别具风格。*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在理论上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强调“无一字无来历”。追求奇拗硬涩的诗风。这首诗则不用典,不藻饰,发之真情,清新可爱。*庭坚一生坎坷,他*治上的升沉遭遇使他不可能没有一些真实的感受。由这些真实的感受而激发出来的诗的激情,有时必然冲破他那些不符合艺术规律的错误理论和清规戒律,使他写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这首诗便是他这样的好诗。

1
查看完整版本: 登快阁是黄庭坚的一首好诗,写他登高所